在人生的各個旅途上,啟航雖然是常一個人前去,但總掛著對親人的擔憂與壓力!而知了的啟航,有好多親人與友人的陪伴、支持與鼓勵,實在是莫大的幸福!
藝穗節的演出是知了劇團的第一次售票演出,是我們獨力運作的啟航,雖然在啟航前有幾次的小航行,但這次的啟航對我而言,是一個團隊確立的開始。
整個活動的籌畫由Ceicle負責,大家在演出上各司其職,準備演出時,分享了彼此啟航前、中、後的心情,回首自己,在戲劇教學的這條航線上,充實與感恩!航線中曾交會的每個伙伴,都因為戲劇裡生命故事的分享,著實烙印在我的心中。而年輕的團員們,對未來的遠行、現在的工作適應、人生規劃的方向,都有不同的心情,引發觀眾的故事,有家長的心情、孩子擔憂父母、對自己在目前航線上的省思、及年輕人對未來的不確定,還有一人一故事這條路上有伴一起走的喜悅。各種年紀的朋友,對自己與親人的航行,分享心中真實的感受。
這是上午和下午各一場演出,下午場時,我第一次在底下觀察記錄,都由他們上場。到下午時,大家都累了,還是盡力打起精神服務,他們算是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新人,從我的角度而言,他們完成了一場蠻有進步與深度的呈現,雖然也發現有很多重複的表現方式出現。事前,我請大家想一個今天要進步和專注的點,之後省思是否做到?事後,我們分享了彼此的優點、自己的疑惑和懊惱的地方,通常我們不在演出後檢討,但看得出這群伙伴,有準備去面對自己心中的困惑,我們就提出來說,但也請自己提共覺得可以改變的方式,目的不是真的要他提出非常有貢獻的建議,而是試著在批判自己時,也給自己一些建設性的想法。
有幾個點提出分享給大家:
一、 團員演出時會傾向給正向的結果,不論說故事的人是否有此意向。
我想這種幫說故事的人開一扇窗的作法,應因人而異,我傾向大部分仍忠實於說故事者的感受,畢竟那是他的故事,我們尊重他分享的情緒停留點。但表現方式又牽涉到藝術性,停在一個情緒的低點,如何有美感的呈現並保有一些想像的空間,而不是非得很寫實地傷心或痛苦,這是我們可以學習的表現方式。而為何會傾向停留在正向,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擔心讓說故事的人難過,或想幫他跳脫難過,但我們並不是他,他所看到的鏡子,若經過我們自己扭曲了,或許他會覺得我們不認同他的情緒,或是我們不瞭解他的心情。不過在有些故事,例如困擾許久或很難忘懷的生離死別,常常會看到有經驗的主持人,問:『如果有機會,你希望怎麼樣?』而演員會演出說故事者所期待的。
二、 肢體、表現方式會有老梗,該怎麼辦?
大夥提出了各種藝術性的訓練,後來有位伙伴,提到他看過幾次由一般民眾或社區朋友的演出,都令人動人。所以提升藝術性是好的,但更重要的對故事的理解、故事中社會性的關注,仍是我們要學習的。我則提醒了另一個重要的面向:儀式。這跟整場演出的節奏、美感、深度、尊重、安全感都有關,例如當故事演完,有沒有再跟說故事的人確認致意?讓對方有機會表達看完的心情。而不是馬上邀請下一個故事,讓台下觀眾還關注著上位說故事者的狀態。或是太早邀請觀眾坐上台說故事,可能會有觀眾暖身不夠的問題,害怕原來分享都要坐上舞台,而減低分享的意願。
三、 行政安排的問題,未來兩場演出需要間隔長一些,讓演員有機會休息。
它跟一般演出不同處,是需要專注地聽、說、演,大家演完腦細胞雖然活化許多,但不夠的休息,也死了許多腦細胞。也發現下半場我們忘了開台下的燈,演員無法看到觀眾的臉,下午這樣的燈光,觀眾也比較容易累。但居然沒人發現此事,於是我們討論了專人負責工作與每次工作認領,對工作事務的熟悉度會有所不同,下次可以如何進行工作的分配。
很多討論的細節,但總而言之,啟航的每個細節的關注都是讓航行更順暢,用一種學習的心情,面對後處理之,而後放下,並享受過程中的美好、真誠與分享,我想航行的態度是重要的,你願意去承擔航行時的風險嗎?並用心面對自己的心情與沿路的風景嗎?
祝福每位在自己的航線上心安與平安~